常州经开区:用好工业遗产 擦亮文化“金字招牌”
央广网常州11月25日消息(记者郑楚豫 通讯员常景轩)日前,国家工信部对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拟认定名单进行公示,中车常州戚机厂位列其中。
据悉,工信部于今年4月部署开展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工作。常州经开区积极响应,发动中车常州戚机厂以原戚机厂的名义,对老机车厂房、老三楼、牛头刨床、机车设计图纸等工业遗产申请认定,并邀请省、市专家对申报工作进行现场指导,蕞终顺利通过审核。
中车常州戚机厂坐落于大运河畔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厂区,前身为吴淞机厂,始建于1898年。戚机厂见证了民族铁路工业的发展和崛起,也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厂区内完整保存了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历史建筑。斑驳的建筑红墙、宽敞的厂房空间、灵动的线条设计,见证了不同时期的建筑特色,体现了工业遗产的文化韵味。此外,厂区还保留了7台中国头部代造火车的机器,蕞久的已有115年历史,工厂档案馆内存有照片档案3.1万张,实物档案931件。2020年戚机厂入选“中央企业机械制作工业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城市的一种特殊语言,工业遗产承载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记忆,是工业文明的见证和魅力体现。近年来,经开区围绕工业产业,找准定位,创新模式,将工业遗产项目纳入大运河文化保护规划。通过梳理全区工业遗产资源,建立了企业培育库;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业旅游,培育工业设计、工业创意产业等;以“老工业区的华丽转型”为主题,建设了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双创园、名人工作室等重点项目。
奔涌在时代长河中的经开区工业遗产成绩斐然。去年,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原大明纱厂)入围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今年11月2日,天虹纺织和戚机厂双双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大型融媒体活动《百年百城》。
聚焦未来,经开区计划进行工业遗产档案记录,建立监测、评估机制,推进重点工业遗产保护展示,实施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的项目,同时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将工业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创作生产、创意设计,孕育新型文化业态,探索创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新途径,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形象提升相融合,更好地提升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彰显经开特色。
2017年起,遥观镇先后启动实施宋剑湖生态湿地改造提升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针对宋剑湖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系统整治,宋剑湖渐渐恢复了水清岸绿的美好景色。
地下排水管网是城市的“毛细血管”,蜿蜒盘结在五光十色的繁华背后,可是随着城市建设的提速和地面设施的不断发展,管网的“压力”却在与日俱增,当水势集中暴发汹涌而来,“毛细血管”的阻塞成为城市不能承受之痛,令人防不胜防。近年来,经开区已完成老旧污水管网疏通检测约120km,新建污水管网约30km。下一步,经开区农业农村工作局将加快推进排水一体化建设,加强对污水设施的巡查养护,确保经开区排水系统稳定运行。
11月21日,常州经开区遥观镇组织对3—11岁儿童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在该镇勤新村集中接种点,两位志愿者穿上卡通服饰来到现场,受到小朋友们的热烈欢迎。
据悉,工信部于今年4月部署开展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工作。常州经开区积极响应,发动中车常州戚机厂以原戚机厂的名义,对老机车厂房、老三楼、牛头刨床、机车设计图纸等工业遗产申请认定,并邀请省、市专家对申报工作进行现场指导,蕞终顺利通过审核。
版权声明:本文由溧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