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规划
2015年7月9日-7月16日,项目组与经开区领导和发改、国土、建设等部门及横山桥镇、横林镇、遥观镇、潞城街道、丁堰街道、戚墅堰街道主要领导、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座谈;同时全面开展现场踏勘、部门补充访谈、重点企业访谈等调研工作。
2015年8月21日和9月20日,市领导史志军、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市规划局以及经开区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分别对《发展战略规划》初步成果和中间成果进行了审查。
2015年10月12日,武进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和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发展战略规划》中间成果进行了审查。
2015年10月19日,市领导费高云、韩九云、史志军等相关领导和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发展战略规划》中间成果进行了初审。
2015年10月22日,在常州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市领导阎立、费高云、戴源、韩九云、方国强、史志军和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查并通过了《发展战略规划》中间成果。
2015年10月23日、11月3-5日,为完善发展战略规划成果,项目组进一步征求了经开区各部门、各街道和各镇的相关意见。
2015年11月19日,武进区人大和政协领导陆惠根、江君杰、杜强、张钰山、郭志贤、万卫新等,区人大有关工委,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镇、街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文化界人士和市民规划师等60人对《发展战略规划》方案成果进行了审查。
规划范围为常州经济开发区管辖范围,包含潞城街道、丁堰街道、戚墅堰街道及遥观镇、横山桥镇和横林镇,面积约181.3平方公里。
双创新高地:国家制造创新创业基地,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四区”发展要求,以国家级经开区为目标,领跑新时期苏南产业转型升级。
东部新中心:常州东部生态活力新区,全面提升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大力改善修复生态环境,打造常州东部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城市副中心。
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规划常住人口容量控制在80万人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总量控制在90平方公里以内(不含交通等区域设施用地)。
以“常州智造”为引领,充分发挥内生创业活力,借力上海、南京、杭州等周边中心城市的优质创新资源,推动经开区现有产业模式向双创驱动的国际化模式升级。
全面对接长三角的功能网络化趋势,依托沪宁综合服务轴、沪宁区域创新产业发展带、沿江内生创新产业发展带、沿江专业服务轴等区域发展走廊,整合内部资源,推动常锡一体,进而辐射带动苏北。
促进区域内的传统众创模式升级,以创新思维引领企业组织模式调整,促进区域创业主体转型。积极链接高端资源,引入外部创业人才,搭建众创服务平台,全面重构经开区的创业体系。
构筑“3+3+3”的新型产业体系。采取纵向链式延伸和横向环节集聚并重的产业提升策略,重点发展3个主导产业(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型结构材料、智能电力装备)。3个前导产业(绿色家居、绿色电机、绿色能源),和3个服务业(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
强化中心集聚,积极培育城市功能,依托城际轨道站、区政府、高速公路出入口等战略空间资源,打造常州城市东部的生产生活核心区,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以城市化经济促进经开区创新创业活力,实现产城融合。
立******通廊道分割的现实条件,结合区域空间重构和双创体系构建,推进分片区的空间功能整合,打破东部乡镇以村社经济主体的碎片化空间,形成双创阶段分工、空间供给多元、职住相对均衡的差异化片区结构。
以生态修复为重点,加强区域海绵体建设,构筑“一轴、三核、多廊道、层层渗透”的生态空间。其中,一轴为:生态中轴,三核:宋剑湖公园、中央公园、芳茂山公园,并在此基础上,构筑多条次级生态廊道,以海绵体理念推动生态节点建设,引导区域水网、绿网向城市空间内部渗透,提升区域环境品质和城市水安全保障。
加强对产业的门槛管控,促进区域污染治理与产业升级。对已有企业采用多种指标监控,征收环境补偿,建立依据排放强度、地均污染、环境容量占比等综合指标体系;对于引入产业采取负面清单制度,严格禁止新增钢铁、化工、纺织、电力等类型企业;加强对于现有重点污染源的监控治理,采取设置生态隔离等手段减少短期无法搬迁企业的环境影响。
生态优先,对本区域生态空间划分为严格控制区、刚性控制区和弹性控制区,其中宋剑湖地区和芳茂山-清明山地区为严格控制区;沿三山港-常合高速公路生态廊道、基本农田区域和丁塘河湿地公园、革新河、潞横河、北阳湖等河湖水系为刚性控制区;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为弹性控制区,实施总量控制。
以“联动常锡、创新融合”为空间导向,规划经开区形成“一心、两轴、三片”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戚墅堰综合服务中心与作为城市生态绿心的中央公园相结合,强化城市服务和双创服务的集中配置,构筑城市东部的综合功能核心,重点承担常州东部的公共服务功能、面向长三角的创新转化功能、面向沿江走廊及常锡周边地区的创新服务功能。
两轴:生态创新中轴,以高品质生态空间塑造为先导,形成生态中轴与中央生态核心,强调创新对于未来的引领作用,结合生态中轴沿线布局研发转化、金融众创等创新服务功能。综合服务轴,通过调整区域交通走廊走向,支撑常锡一体,构筑依托沪宁发展轴、联系常锡城市中心的服务升级走廊。
三片:规划形成中心片区、横山桥片区和横林片区三大板块,其中中心片区包括戚墅堰地区和遥观地区是面向区域的服务中心片区,也是高品质的产研融合片区,横山桥片区是山水交融的多元功能片区,横林片区是规模集聚的产业升级片区和低成本的制造初创片区。
蓝色网络:强骨干,拓宽河道,按照百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提岸;补水网,加密河道,联通水网;填海绵,增加调蓄空间,充分保留原有河塘、水池、水田等;规划22个湿地水域作为海绵体,分散式布局在各个圩区中。
绿色网络:点轴结合,绿地成环。以山体,中央生态中轴、东部水乡集中保护区为生态屏障;以水系、隔离带为骨架,构建绿地环廊;形成对接区域、内部成网的绿道网络,重点围绕三大公园建设绿道体系。
重点打造三大核心产业园: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一园四区)、国家特种结构材料产业园(一园两区)、国家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园。
引导培育三个专业产业园:绿色家居产业园、绿色电机产业园(一园两区)、绿色能源产业园。
建设若干现代服务功能集聚区:金融商务区(众创金融)、总部基地、研发创新区、商业服务区、创意休闲区、现代物流区、公共服务区等。
道路交通:采用分层、分片的组织思路,构建开放式路网格局。快速路:两横两纵,东西向沟通常州中心城及无锡,南北向衔接天宁区及武进区;结构性干路:七横五纵,联通周边区域,并承担经开区内部组团间交通联系;进一步完善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道路体系。
公共交通:采取分层组织、多方式衔接的思路,构筑城市公共交通骨架。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结合用地布局进一步优化轨道2号线号线建设。BRT支线/有轨电车方面,重点沿东方二路-星辰路、剑横路、五一路、今创路等走廊布局。区内公交干线方面,强化区内组团之间公交联系,提高公共交通服务的全覆盖。跨区公交干线方面,重点提供与中心城区、武进城区、江阴、无锡等周边区域快速连通的公交服务。
2015年7月常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启动《常州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该规划先后向经开区相关部门、镇、街道,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武进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常州市委、市政府,常州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作了专题汇报,同时与经开区镇、街道及武进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常州市文化界人士,常州市民规划师等进行了座谈,广泛地听取意见、建议。根据反馈意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常州市规划设计院项目组正在按照要求修改完善。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编制好经开区发展规划,现将《常州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规划》主要内容在常州经开区管委会网站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期限为2015年12月23日到2015年12月31日。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期限内到常州经开区管委会或登录常州经开区网站查询规划内容,并以书信、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便于更好地沟通,完善此规划,请在提出意见和建议时署真实姓名和有效联系方式,以单位名义的请加盖公章。
版权声明:本文由溧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