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声明:,,,。详情
1990年初开始,我国开始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止到2011年3月,我国国家高新区数量已达83家,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体现了中国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
高新区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蕞具活力的增长点,汇聚了各类创新要素,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丰富和完善了国家创新体系。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出口创汇结构的优化,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科技企业的主要基地;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为深化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经验。
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其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形成了过于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发展导向、导致园区创新引领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过多依靠土地消耗和区域优惠政策的外延发展模式,体制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滞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应棕引领和示范作用有逐渐淡化趋势,已明显制约着国家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不符合今后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导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工作——推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
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根据与存在的价值是率先创新、持续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其本质就是要促进高新区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发展。2007年8月,科技部宣布启动“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工作。2008年5月,科技部发布了《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指南》。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积旋兵趋极支持下,经过前期调研和筹备,我市在发展定位、规划布局、战略目标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启动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基本条件,于2009年8月经省科技厅向科技部转报申请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2010年1月29日,《常州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方案》通过了由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专家的论证。2010年5月科技部批复同意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城两区、一核八园”的总体模式。一城二区:就是“模式创新”:常州国家高新区、武进区、常州科教城三位一体,有效联动,横向辐射,促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和发展。一核八园。“一核”:常州科教城。发挥科技之核作用。“八园”:常州国家高新区“创意、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车辆”四个专题产业园区。武进高新区“风力发电、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功能新材料”四个专题产业园区。宙辩签
力求通过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使园区成为三螺旋创新合作的示范区,先进装备和新能源装备产业创新系统的枢纽区,面向全球引领常州未来发展的创新经济体。
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与服务外包、动漫等创意产业,打造嵌入式软件开发基地、国际外包服务中心和江南动境恋尝画名城;
重点发展生物技术新药及试剂、先进医疗设备及医用材料、工业颈格验阀生物产品等,推动生物产业集群化发展;
重点发展整车及电池、电控、电机等核心部件,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
以光宝、晶元等为龙头,形成芯片、封装、拜达雄照明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全球LED产业重要生产基地;
到2015年,“一核八园”销售收入2800亿元,形成1-2个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兴产业集群,确保建成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其中:八大产业园区营业收入2750亿元(创意专题园300亿元,生物医药专题园300亿元,光伏专题园800亿元,新能源车辆专题园300亿元,风力发电专题园120亿元,半导体照明专题园200亿元,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专题园450亿元,功能新材料专题园280亿元),常州科教城50亿元。
(6)形成一个以上国内领先的优势产业集群,其中有1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或有2家以上超过50亿元的企业;
(7)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园区内企业总数比例高于50%,占园区营业总收入的比例高于60%;
(9)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占当年新注册企业数比例高于60%;
2010年7月4日,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下发《关于支持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政策意见(2011-2015年)》常发〔2010〕30号文件。
鼓励企业建设研发平台;鼓励争创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上台阶;鼓励企业创造知识产权;支持企业承担省级以上项目;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支持科教城加快发展;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引进;支持重点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点创业平台建设;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引进;鼓励骨干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重大自主创新产品示范工程。
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高端服务业; 支持建设投融资服务体系;支持银行开展科技金融业务。
从2011年起,市级财政将连续5年每年安排总额3亿元的专项资金,高新区和武进区每年各安排3亿元,重点支撑“一核八园”内企业创新提升、产业资源集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
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了常州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南区工作组、北区工作组、科教城工作组以及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服务中心,有力地推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工作。
加强政策配置。市委、市政府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支持创新园区建设,市委、市政府重点出台了19项政策办法,对园区平台建设、重大项目、人才引进、科技创新、企业跃升、产品推广、创投担保等诸多方面,给予倾力扶持。常州高新区、武进区制订和完善了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推进“一核八园”发展。
创新工作机制。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视察、现场办公、理清思路、解决问题。“一核八园”及有关部门都制定了工作方案,深入研究解决创新型科技园区发展在资金、用地、人才、组织实施等方面遇到的难题。
加强监测。积极开展监测与分析工作,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创新企业壮大工程: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高新技术产品150只;100家创新领航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200亿元。
——创新平台提升工程:新增企业创新平台60家。市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0家,省级外资研发机构12家;孵化器面积累计达到33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3300家。
——产学研合作深化工程:组织重大产学研对接活动10次,产学研专题活动50场,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50项。
——创新环境支撑工程: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12000件和4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100件;争取上级经费超过2亿元。
——园区企业总营业收入将达28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39亿元,占全市的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788.1亿元,增加值率高于35.2%;
——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理工科本科以上学历人数2723名,并拥有当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432件;
——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387家,占园区企业总数的50.3%,形成7个国内领先的优势产业集群;
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顺利完成之后,常州国家高新区“面向全球引领常州未来发展的创新经济体”位势将得到强化,并成为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常州现代化、创新型科技新城的目标也将初步实现。
常州市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所位于的常州不仅是沪宁诸城市中的中心城市,更是京杭空间直线距离蕞短的直线枢纽城市。常州在苏南地区、江苏省乃至长江三角洲是无可非议,其他城市不可比拟,有着绝对的区位优势的城市。不可多得的地理位置,有着能方能圆、能多能少、相对富裕的土地资源。存在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构建城际经济、打造超大城市的天赐良机。
古城常州,文化昌盛,教育发达。历代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文化古城。作为江苏省省辖市,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及苏、锡、常经济圈内、沪宁两大城市的中心位置。铁路京沪线和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沪宁高速公路、长江分别位于新北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南北端。
常州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多次抓住历史上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的机遇,以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蕴,在不断得发展和升华中,创造了自成序列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常州区域文化内涵丰富、个性鲜明、充满生机。南宋大诗人陆游曾盛赞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
常州市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距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大丰港已开通至韩国仁川港、釜山港,日本门司港、博多港和经上海港至欧美等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至日本、俄罗斯等杂货航线,以及至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0多条国内航线,货物可直达或者中转世界各地。通关快捷便利,运输成本优势明显。
沿海高速南经苏通大桥至上海仅2小时车程,距江海高速70公里;北接同三高速,至盐徐高速仅11公里。高速路网四通八达。
盐城机场已开通至北京、广州、温州等国内航线和至韩国首尔等国际航线小时车程;距上海浦东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2.5小时车程。
国家级干线—新长铁路南与沪宁、宣杭线相通,北与陇海线、胶新线相通。至上海的高速铁路正在规划设计,开通后至上海只需1小时车程。
通榆运河西接京杭大运河,南连长江黄金水道。疏港四级航道贯通港口,水路运输非常便捷,成本低廉。
版权声明:本文由溧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