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突围的常州范式:赛道选择与产业链培育的普适性启示
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正推动着城市不断向前迈进。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成果斐然:研究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创新平台大量涌现,技术交易市场日益活跃。
上海、深圳、杭州等标杆城市凭借独特模式脱颖而出。上海以国际化科创生态汇聚资源,深圳依靠民企主导型创新激发活力,杭州借助数字经济赋能平台企业。
这些城市成功的背后,有着各自的关键要素:或是全球视野与资源整合,或是灵活机制与完善产业链,又或是深厚数字基础与优越政策环境。
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标杆城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成功经验深度分析报告(2025 版)》,深入剖析全国重点产业规划及整体科技创新状况,详细解读上海、深圳、杭州等十个标杆城市的产业发展历程与科技创新秘诀,并针对不同城市的发展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报告现在可以申请限时“免费阅读”,请搜索“中投顾问”,进入公司官网后,任意联系方式均可联系申请。
在新能源产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常州从传统制造业城市蜕变为中国新能源之都的历程,蕴含着可复制的产业升级密码。其通过赛道选择三阶法则与垂直整合策略构建的产业生态,为各地新兴产业培育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赛道选择的三阶法则:战略定位的黄金三角
(一)国家战略匹配度:政策红利的精准捕捉
常州的成功始于对国家战略的深度解读。2013年,当多数城市还在观望时,常州已预判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双碳目标下的核心赛道,率先将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列为十大产业链之首。这种战略定力体现在政策连贯性上:从2015年工业三位一体转型到2023年新能源之都建设,十年间产业规划始终围绕新能源核心赛道迭代升级,累计出台专项政策47项,形成从研发补贴到市场推广的全周期支持体系。
对比某些城市盲目追逐元宇宙、AI短期风口的行为,常州的选择展现了长期主义思维。数据显示,2024年常州新能源产业对GDP贡献率达32%,而同期追逐短期热点的城市产业规模普遍不足10%。这种差异印证了政策红利≠市场红利的产业规律,唯有深度绑定国家战略,才能获得持续的资源倾斜与市场机遇。
(二)产业基础适配性:制造基因的迁移进化
常州的产业转型并非从零开始,而是依托装备制造基础的技术迁移。天合光能从光伏组件到储能电池的拓展,本质是半导体封装技术向电池极片加工的能力转化;中创新航的动力电池产线,大量沿用了常州输变电产业积累的精密制造工艺。这种老树发新芽的模式,使常州新能源产业初始投资成本降低40%,技术研发周期缩短30%。
产业基础的适配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技术嫁接:光伏领域的薄膜沉积技术被应用于电池隔膜生产,使星源材质的隔膜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人才复用:传统车企的机械工程师经过培训,快速转型为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研发骨干
供应链共享:输变电产业的精密加工企业,无缝切入电池壳体制造领域
(三)市场容量前瞻性:拐点预判的商业智慧
常州对市场拐点的精准预判,使其在产能布局上始终领先半步。2017年,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足3%时,常州已规划建设100GWh动力电池产能;2020年,在行业质疑声中启动理想汽车生产基地,押注增程式技术路线。这种前瞻性布局带来显著回报:2024年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整车产量占全国7.8%,两项指标均居全国头部。
数据建模:通过分析全球能源转型趋势,预测2025年动力电池需求将突破1.5TWh
场景模拟:提前建设智能网联测试场,为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预留接口
弹性产能:采用模块化厂房设计,可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产能配置二、产业链培育的垂直整合策略:生态构建的系统方法论
(一)强链:动力电池的全周期闭环
常州在动力电池领域构建了从矿产到回收的完整链条:
资源端:参股赣锋锂业海外锂矿,保障原材料供应;天目湖锂矿开发使本地锂资源自给率达15%
材料端:贝特瑞硅碳负极能量密度达3500Wh/kg,容百科技高镍正极市占率全球前三
制造端:中创新航OS电池能量密度280Wh/kg,宁德时代溧阳基地成为全球灯塔工厂
回收端:格林美建成年回收5万吨动力电池的生产线%
这种全链条布局带来显著协同效应:本地企业间物流成本降低25%,技术迭代周期缩短40%。2024年,常州动力电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5.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针对车规级芯片90%依赖进口的痛点,常州实施双轨制补链:
引进龙头:引入比亚迪半导体、芯擎科技等企业,建设8英寸车规芯片产线
自主创新:联合东南大学研发MCU芯片,2024年已实现胎压监测芯片量产
应用验证:在理想汽车上试点国产芯片,通过10万小时可靠性测试
计划到2025年,常州车用芯片国产化率将提升至40%,其中MCU芯片、传感器芯片实现自主可控。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使常州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降低12%。
常州将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的两大举措极具前瞻性:
智能驾驶:溧阳智能网联测试中心开放120公里测试道路,支持L4级自动驾驶;百度Apollo在此完成10万公里路测
数字融合:开发车载AR-HUD系统,将导航信息投射到挡风玻璃,提升驾驶安全性30%;建设新能源汽车元宇宙平台,实现虚拟试驾与定制化配置
这种延伸不仅提升了产业附加值,还形成了新的竞争壁垒。2024年,常州智能网联相关企业达320家,产值突破800亿元,成为长三角智能驾驶产业的重要节点。
避免赛道漂移:产业选择需锚定国家战略与本地优势的交集点
拒绝短视主义:新兴产业培育需要5-10年的政策持续支持
警惕路径依赖:传统产业优势需通过技术迁移转化为新动能
建立产业雷达系统:跟踪全球技术路线演变,提前布局下一代技术
构建弹性政策包:根据产业阶段动态调整支持重点,从补贴生产转向奖励创新
培育生态主导者:聚焦龙头企业打造产业生态,而非简单招商引资
常州的实践证明,新兴产业的成功不是技术突破的单点爆发,而是战略定位、产业基础与市场预判的系统协同,以及产业链垂直整合的生态构建。这种方法论不仅适用于新能源产业,更为各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范式。
本文作者为中投顾问下属机构:中投产业研究院。
【中投顾问】是中国领先的产业研究咨询专业机构,提供产业研究、产业规划和产业招商的全流程服务,还开发了产业研究咨询的大数据平台【中投顾问产业大脑】。有任何专业问题欢迎互动交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溧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