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一地170万人次“回村”
南京都市圈一地170万人次“回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陈燕飞
从“一张桌子、几条板凳”的农家乐,到“可看风景”的咖啡馆、沉浸式体验的“乡村MALL”,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国内旅游市场重要的一个分支。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马鞍山市各县区仅乡村文旅活动就接待了游客近17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经营收入11.2亿元,宣城泾县的“村咖”在短短七天内卖出了14.3万杯咖啡,日均销售达2万杯……在南京都市圈,“到乡村去”成了越来越多人的旅游“新宠”。
近年来,“村咖”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各个村落涌现,在宣城泾县,“村咖”更是香气十足。统计数据显示,泾县的61家“村咖”在“十一”假期的七天里,总共售出了14.3万杯咖啡。仅仅在今年8月底,这个小县城的“村咖”数量还只是57家,其中25家是今年新开业的。到10月份,新开店的数字就从25家增至了29家。
蒋润秋的咖啡店“莲COFFEE”开在泾县云岭镇建设村的一处荷塘边,制作间是一间简易的棚屋,屋外是一片树林,坐在林荫下,对面是一片几百亩的荷塘。对于蒋润秋来说,“村咖”是副业,主业是墙画,团队有10多人,在南京都市圈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墙画作品。“泾县有不少热门景点,‘村咖’多数集中在景点附近或沿途。我是本地人,就想着找个舒适的场地开一家,在这里可以画荷塘,可以品咖啡。”蒋润秋告诉记者。
据介绍,2023年泾县接待游客1550.4万人次,90%的客流来自长三角地区,主打乡村旅游,以自驾、亲水、低空、研学、写生的年轻客群为主,为乡村咖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在泾县,“村咖”的主理人身份多样,有大城市来的城里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还有隐居山村的青年陶艺家……他们在追求“向往的生活”的同时,也为乡村增添了新动力。
挑扁担、推独轮车运粮、圈套大鹅……在常州市金坛区仙姑村,融合农事体验与农耕文化的乡村旅游项目,总能激起游客阵阵欢笑。在溧阳市百家塘村,游客可以到早茶集市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特色早餐,再到村里的“七星灶”“古戏台”等舞台看一场戏。在宣城绩溪县尚村的“工匠一条街”上,旱烟铺里烤着烟叶,铁匠铺中传出“叮叮当当”打铁声,木桶匠在门口打磨着桶面……伴随着单一的农家乐这类初级乡村旅游产品的退潮,更注重体验性、更具有地方性文化特色的多元化乡村游正在兴起。
在马鞍山博望区百峰荷塘自然村,有一处别具特色的“乡村MALL”,包括民宿、展厅、大食堂等多个功能区域。在这里,民宿示范点将现代生活的精致、自然乡村的朴素完美融合,村里废弃的老粮站改造为大锅灶食堂,让游客自己动手烹饪。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乡村MALL”总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盘活了11处闲置农房,可以接待个人游、全家游,还能承接团建、研学及培训等各种活动。
数据显示,“十一”假期,马鞍山市各县区依托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开展了品老鹅汤、村BA、秋季“春晚”等乡村文旅活动,接待游客近17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经营收入11.2亿元。含山县运漕古镇、当涂县桃花缘农场、花山区濮塘桃里度假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纷纷推出非遗展示、篝火晚会、农产品直播带货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民宿人气爆棚,每天入住率达90%以上。
你印象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是红墙绿瓦,阡陌交通;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近些年,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不断增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从“看古树古屋”的观光一日游,转向休闲度假游、康养旅居游,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等单一业态转向多业态、全产业链经营。
随着乡村旅游进入“下半场”,以县域游、乡村游为特色的下沉文旅市场开发了多样化的旅游精品,让不少游客愿意把假期交给一些“小地方”,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休闲游。“相比于去大城市看人山人海,还不如自驾到乡村玩个一两天更具性价比。”在南京工作的陈梅今年的所有假期都往小县城跑,在乡间小道赏景拍照很是惬意。
近期发布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农村地区接待游客7.84亿人次,比2019年一季度多出1900万人次。多家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全国乡村游迎来爆发式增长,订单预计增长超60%。
乡村旅游的火爆并不是偶然。“中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观念以及旅游诉求都发生了改变。旅游消费正从景点观光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转变,更加注重精神文化享受。”文旅部门有关人士表示,乡村旅游要立足“文化”和“体验”,挖掘多元价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入数字技术,提升产品的吸引力。
往返于南京句容,她们在“双铁”上班
南京都市圈一地170万人次“回村”
“村咖”七天卖了14.3万杯,农家乐升级为“乡村MALL”~~~
第A03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报道
第A08版:南京都市圈 融合 发展 共赢
往返于南京句容,她们在“双铁”上班
南京都市圈一地170万人次“回村”
版权声明:本文由溧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