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弯弯曲曲的虹口水系讲不完的小桥故事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上海中心城区中,虹口区的水系蕞发达,保存得也蕞好。虹口港、沙泾港、俞泾浦、走马塘、南泗塘、西泗塘、沽西浜,七条相连相通的小河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系,其中,虹口港、沙泾浜、俞泾浦、走马塘已经成为了景观河道。
俞泾浦一直向东延伸,就是虹口港和沙泾港的汇合处。虹口港和沙泾港上有许多座桥,它们见证了上海百余年来的风云变迁,也吸引了众多游人。
虹口港的岸线米,从黄浦江入口由南向北,依次坐落着七座桥:大名路桥、长治路桥、汉阳路桥、余杭路桥、海宁路桥、哈尔滨路一号桥和吴淞路桥;沙泾港上建有溧阳路桥、哈尔滨路二号桥、嘉兴路桥、香烟路桥等16座桥;俞泾浦上筑有邢家桥等13座桥,另有提篮桥、下海庙桥等,因填浜筑路而被废除。那里的每一座桥,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上了点年纪的老虹口人,对余杭路上的“电灯桥”并不陌生。一位当地的老人告诉我,上世纪初,虹口港上有两座桥非常有名气,一座叫“自来水桥”,一座叫“电灯桥”,而“电灯桥”就是现在的余杭路桥。老人指了指桥头西边说:“以前,余杭路桥西堍南侧有家电厂——斐伦路(九龙路)电厂。由于当时发电的唯一用途就是照明,所以,老百姓把发电厂叫做‘电灯厂’,把电灯厂边上的桥叫做‘电灯桥’。”
说起1933老场坊,许多人都不会陌生。老场坊边的虹口港上有座海宁路桥,想必知道的人也不少。这座桥原来叫“四卡子桥”,再早一些则叫“鸭绿江桥”。老底子,1933老场坊所在地曾经是一家屠宰场,由于“四卡子桥”就在附近,老上海人就将屠宰场称为“四卡子桥杀猪场”。“卡子”就是关卡的意思。老底子,附近居民闲聊时会问:“你去哪里呀?”“我去四卡子桥杀猪场买点下脚料。”而虹口港上的船老大到了“四卡子”处要交钱,如果不给,就休想过去。船老大有苦说不出。
由于屠宰场内宰杀的多为黄牛,而在上海方言中, “黄牛”有“掮客”的意思,也是“不守信用者”的代词。所以,俗语中有“这个人是‘四卡子桥的货色’”的说法,用来隐喻该人为“黄牛”。
从虹口港往西行走,跨过吴淞路桥后就到了俞泾浦;过了虹口港,河水一个拐弯,经过溧阳路桥后,就是沙泾港了。
短短八十多米的哈尔滨路上有两座桥,其中,哈尔滨路一号桥跨过虹口港,哈尔滨路二号桥跨过沙泾港。相关资料显示:一号桥建于民国初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二号桥建于1931年,亦有八十余年历史。
如今,哈尔滨路二号桥已成为了网红桥。站在桥上拍照,镜头中呈现出一幅壮观的“上下百年图”,这样的取景地在上海并不多见。“上下百年图”的远景,是浦东陆家嘴高耸的天际线,近景则是烟火气十足的百姓日常生活场景。沙泾港上,远处的陆家嘴“四高”建筑和近处的老烟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颇具时代感。镜头中,上海仿佛有了“五高”。到了华灯初上的夜晚,岸边的二层楼建筑及亲水平台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百余年的时光仿佛一下子凝固了。
走过哈尔滨路二号桥,能看到一幢文艺范十足的白色洋房——和记洋行。由于这栋建筑建成于1913年,如今也被称为“1913老洋行”。小马路的对面是哈尔滨大楼,其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曾经是美国商人开设的汇芳锯木公司,后又成为辛克机器厂的厂房。如今,那里已变身为半岛湾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园。红砖建筑立于河流转弯处,别有一番韵味。走在哈尔滨路上,会不自觉地被那里的悠闲气氛感染,马路两旁的咖啡店、书店里,人们惬意地喝着咖啡、看着书,一片岁月静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合作联系请私信留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溧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