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新区管委会(新北区人民政府)
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常州国家高新区位于常州市北部,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2002年4月,在高新区基础上设立了常州市新北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目前下辖5镇5街道,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一个综合保税区,面积508.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9.45万人。
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北濒长江,与泰州市隔江相望;南枕沪宁铁路,与常州市天宁区和钟楼区交界;东与江阴市相邻;西与丹阳市和扬中市接壤。距上海、南京均不到2小时车程,境内有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水、陆、空、铁”四位一体立体对外交通网,京沪高速铁路、沪宁铁路、沪蓉高速、江宜高速、常泰高速、338省道、122省道、239省道、常澄路等穿区而过,京沪高速铁路常州北站坐落区内,联动南北的常泰过江通道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拥有常州市全部的25.8千米长江岸线,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常州港、省内蕞大内河港——奔牛港,并已开通国际远洋运输航线。位于区内的常州奔牛国际机场现已有14家航空公司在飞运营,通航30个境内外城市。
建区30年来,高新区大力弘扬“创新、开放、大气、包容”的高新区精神,始终牢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初步形成了智慧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两特三新一智能”产业集群,相继获得“全国国家高新区建设20周年先进集体”“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绿色园区”“江苏省先进开发区”等荣誉称号。同时,常州高新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既有良渚文化遗存象墩遗址,也有“南朝历史齐梁文化”和“明清朝代孟河医派文化”,形成了丰富绚丽的人文景观。
2021年,高新区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大局稳定有序,高质量发展稳健前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0.37亿元,同比增长9%;人均GDP突破20万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5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11.77亿元,位列全市头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3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提升至全国第23位,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3位。
一是抓项目、提质效,产业发展亮点纷呈。“两特三新一智能”六大主导产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128.6亿元,同比增长20.2%,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0.7%,拉动全区规上工业增长14.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29.6亿元,同比增长25.3%。新增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8个。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捷佳创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天合光能获评全国光伏行业链主企业,星宇车灯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华润材料、银河微电子、宏微科技3家企业成功上市,同惠电子首登北交所。
二是抓创新、强改革,开发开放步伐加快。全国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启动实施,百亿科创基金一期设立,中科聚合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揭牌投运,新增全市唯一院士工作站,高企总数达840家,人才公寓建设模式成为全市示范。“高新事·高兴办”营商环境综合服务品牌深入人心,获评全省首批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区,中瑞产业园创成省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常州-上海海铁联运班列、常州-马尼拉国际货运航线、“常西欧”班列正式开通,成功入选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
三是抓建设、优环境,城乡品质不断提升。加快推进常州高铁新城建设,国际人才市场等8个城市功能项目全面开工。长江大保护纵深推进,全省唯一化工腾退用地整合利用试点落户我区。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全线通水,国、省考断面连续五年全面保持优Ⅲ,PM2.5浓度降幅位居全市前列,土壤治理修复工作有序推进。创成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单位、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新龙生态林核心区、汉江路精品街相继建成开放,中华恐龙园获批全省唯一国家级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试点,环球恐龙城获评全市唯一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四是抓安全、强统筹,社会民生切实改善。安全生产“三年大灶”深入开展,“危污乱散低”企业系统整治。社保扩面工作连续16年位列全市统筹区头部,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罗溪中学二期等9个学校项目建成投用,区疾控中心等新建项目有序推进。“诉源治理”行动联动开展,平安前哨、智慧社区等工作稳步推进,对涉黑涉恶、电信网络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持严打高压态势。
下一阶段,高新区将以成立三十周年为新起点,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紧紧围绕打造“创智新高地、城市新中心、滨江宜居城”的总体定位,聚力推进重大项目攻坚突破、高铁新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三大工程”,持之以恒扬优势、提能级、补短板,全力当好全市“532”发展战略主力军,推动高新区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2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继续位列全市前茅,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80亿元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3%,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的贡献度稳步提高。
一是以重大项目攻坚突破为重点,全力扬优势,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坚持“项目为王”提升发展质量,以高质量项目打造高水平产业,全力支撑常州产业中轴建设。围绕“两特三新一智能”,加快打造1个千亿级和4个500亿级的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十四五”内实现重点企业“1115”培育目标、上市企业总数达到40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到100家、高企总数突破1500家。每年招引优质项目不少于120个,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优质外资项目不少于20个,以更多的“企业高峰”拉升“产业高原”。扎实推进低效企业转型腾退、低效用地连片盘活,到2025年提质增效用地超15000亩,实现工业用地亩均税收年均增长10%以上。坚持“创新为要”积蓄发展动能,通过培育产业集群、做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人才,当好全市创新中轴的“强劲引擎”。深入推进“智改数转”,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全力争取碳纤维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落户,以“国字号”的品牌、“国家队”的水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引才作用、领军人才海内外“朋友圈”聚才作用,做精做优人才公寓“以房引才”文章,“十四五”期间引进顶尖人才(团队)15个以上,新增人才超10万名,建成或改造人才公寓不少于21600套。坚持优化服务夯实发展保障,不断丰富“高新事·高兴办”营商环境综合服务品牌内涵,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二是以高铁新城建设为重点,全力提能级,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加速推进高铁新城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建成新的行政中心、创新中心、产业中心、生活中心,当好全市交通中轴新支点和跨江融合桥头堡。加快推进龙江路高架北延,构建“东城西产”产城融合发展格局,加速建设星耀城、国际人才广场等项目,提升高端商务功能,依托常工院等高校,整合国内顶尖团队和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科创平台,打造科创水镇等一批优质创新创业载体,加快推动市医学中心等高端医疗资源、龙城高中等优质教育资源、文体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落地。做精城乡建设管理,在建筑形态、文化内涵、生态宜居、数字生活等方面体现一流水平和高新区特色,深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打造功能更完善、品质更优良的居住环境。有序推动现代化宜居农房建设,更高水平推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依托常泰过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三港一区”联动发展,加速构建高效串联的枢纽集疏运物流体系。深化创业就业富民行动,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十四五”城镇新增就业突破12万人。围绕“常有善育、常有优学、常有健康、常有颐养、常有安居、常有众扶”六张名片,着力构建更加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实施“大恐龙园”东扩战略,进一步丰富新龙生态林内涵,打造文旅中轴的高新品牌,成为长三角休闲度假中心的重要目的地。
三是以长江大保护为重点,全力补短板,推动社会治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争当生态中轴建设的标杆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示范区。聚力攻坚生态环境保护,健全长江“十年禁捕”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气水土污染治理,打造长江大保护示范段。准确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产业绿色转型,既守住金山银山,又重现绿水青山。以全区公共安全体系“1+26”规划为蓝图,深入开展既有建筑、交通、危化品、城镇燃气、群租房等重点领域排查整治,高标准推进“危污乱散低”出清提升行动,推动全区本质安全水平逐年提升。全面提升全链条常态化精准防控水平,将“四方责任”“四早要求”落实到全社会各领域,不断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流调溯源能力、快速高效检测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综合救治能力,形成及时响应、有效应对的“免疫力”。主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开展“矛盾化解攻坚年”行动,依法精准施策化解矛盾纠纷,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构建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全区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环境。
主办单位: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党政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崇信路8号电线 传线总访问量:今日访问量:
版权声明:本文由溧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