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溧阳别桥镇规范土地流转工作
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这些年中农村家庭人口结构、从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户间不规范的土地转包也引发出不少纠纷矛盾。
别桥镇与时俱进,努力规范土地流转工作。据镇党委书记唐洪祥介绍,该镇现有耕地9.8万多亩、旱地1万多亩,已建立各类合作社77家,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形式共流转土地4.5万亩。
这个镇是按照“政府引导,农民流转,规范合同,依法鉴证”的原则,来做好这项面广量大的工作的。在转包、转让、互换、入股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不但使原有的矛盾与问题得到化解,还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农户普遍增收等方面的多赢。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农忙季节,记者昨天来到别桥镇,在广袤的田野上却几乎难见青壮劳力的身影。唐洪祥说:“现在青壮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或在当地企业上班。他们的土地,都规范化流转了。”
在该镇西北部的黄金山村,记者看到,起伏的丘陵岗地花木成片,美不胜收;而过去,这里是一片荒凉。这是由于2011年村委为了解决抛荒问题,成立了金牛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发动村民以土地流转方式入股,合作社将土地统一发包给3位花木老板,由他们连片开发种植。每亩地给农民的年租金500至600元,给合作社每亩年租金70元,到年终,由合作社与老板结算,再给社员分红。全村累计发包2000多亩,村民每年坐享红利100多万元,村里也通过合作社一年增加集体收入10多万元。
70多岁的村民谢锁富告诉记者,他有3儿2女,当初共分到20多亩责任田,后来儿女都成了家,全都外出打工,种田的重担压给了他与老伴,年事一高,只好抛荒。自从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每年分到的1万多元红利足够养老,闲下无事就与老伴到花木基地打零工,干些除草、施肥的轻松活,一年也有1万多元收入,儿子们在外打工每人一年少说也有5万多元。
而作为集约化耕种和经营的各类合作社来说,他们的产出效益更是得到了大提高。
版权声明:本文由溧阳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